省高校网络理政平台 2025级新生录取查询 继续教育报名入口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题网 网上办事大厅
网站首页   •  川影新闻   •  正文

聚焦“AI+文创”,川影+企业“深度对话”促成合作

2025-09-12  点击:[]

高校“出题”,企业“答题”,聚焦“AI+文创”展开深度对话。这场“科创天府·智汇蓉城”活动帮助企业拓市场,实现技术供需双方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
为深入开展“进解优促”工作,持续擦亮“有需必应、无事不扰”营商品牌,9月10日,成都市科技局、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携手四川省人工智能行业协会、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四川电影电视学院,邀请全川近20家人工智能与文创科技企业共同开展“科创天府·智汇蓉城”“智创未来”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接活动。现场发布“AI+文创”产业报告,高校院所现场“出题”提需求,科技企业集中“答题”给方案。

解决企业的直接诉求

“AI+文创”上下游企业“深度对话”

作为本次活动的需求方,四川电影电视学院(以下简称“川影”)带来了包括算力、数字资产、服务型智能体以及数字版权等方面在内的四项发展需求。“我们提出的四项需求,正是对标这两大任务,算力是基础支撑,IP孵化是核心方向,最终更要服务于人才培养与影视艺术作品创作。”川影执行院长段晓冉介绍道。

当前,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正面临与内容制作公司、文化传播机构等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困境。“今天这场活动,正好提供了与产业端互动的机会,所以我亲自来学习,寻找与产业的融合点,探索AI+文创领域的突破。”肖雪松说道。

活动现场,肖雪松与段晓冉互加了微信,他欣喜地表示,下一步,公司与川影将围绕IP智能数字人协同创新、文创类高质量数据资源库共建、基于群体智能的短剧内容生成新模式等方向进一步探讨合作。“希望通过政企校联动,让技术真正落地到文创创作中,产出有市场价值的微短剧等产品。”

作为一家以动画制作为核心、多元业态协同发展的文化科技企业,成都云顶动画有限公司本次带着合作与学习需求而来。总经理助理简晓寒谈道,“我们希望通过这类活动,了解更多行业最新动态和AI技术在不同场景中的实践案例,尤其是AI与动画制作、数字人、VR等方向的结合可能。”

“我们愿做实验田”

“圆桌会议”共探“AI+短视频”新机遇

“AI是否正在重构影视产业创意、制作、发行、消费等环节?”主持人开场抛出核心议题。在圆桌会议环节,多家头部企业代表围绕“AI+·微短剧的机遇与挑战”这一议题展开了深度对话。

川投智胜副总经理王春鹏接过话筒表示,“微短剧制作在人工智能时代肯定会有显著的变化。目前我们已经有AI所生成的大量短片得到众多客户认可。”

成都海艺互娱科技有限公司代表刘美龄现场播放了一段AI创作的文旅宣传视频。“目前,公司已实现一段文字生成40秒的视频,能让新手直接开始创作。”刘美龄表示,“AI结合文旅,融入地方特色将是AI创作微短剧一个比较好的应用场景。”

在讨论“数字人技术能否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演绎从业者”时,肖雪松认为,数字人在动漫类视频领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。井鸽(成都)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文肖萌则从观众角度提出思考:“用AI生成微短剧是制片方从成本角度去考虑的,但可能会忽略受众接受度的问题。”

谈及“高质量数据集如何共建、共享并合规治理”,王春鹏直指核心问题:“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利益的分享与保护。”文肖萌从内容创作角度提出:“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模型去做内容,完全是基于他有没有这方面的数据集。目前许多中国元素缺乏高质量数据集。”他呼吁由院校或机构牵头,以项目制作共同开发稀缺数据集。而这一建议立即得到现场响应。段晓冉当场表态:“川影可以做一个实验田。”

数字文创成为“城市名片”

民营企业在“AI+文创”领域大有可为

活动现场,四川省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、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陈章发布《AI+文创产业发展研究报告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。报告指出,成都是四川省乃至中国西部AI+文创产业发展的核心城市,数字文创产业已成为成都的支柱产业和城市名片。

“人工智能文创是一个高度活跃的赛道,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技术迭代,速度都非常迅猛。”陈章表示,“在这样一个热点集中、变化迅速的领域,头部企业不仅在信息获取、技术积累方面处于前沿,更在商业模式构建方面具备成熟经验,邀请头部企业围绕关键议题分享其见解与实践经验,也能够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与示范。”

不久前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,提到人工智能要赋能千行百业。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为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。“数字文创作为成都的主导产业,人工智能正在全方位、多角度、长周期赋能数字文创新质生产力,广大民营科技企业在‘AI+文创’赛道大有可为。”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段晓冉表示此次参会不虚此行。“现场收获的不只是微信,更是实实在在的合作可能,这种校企对接形式也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和实践的融合,我们非常希望更多人工智能企业能融入川影的场景中,与学校的影视创作力量进行交互,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在文创领域的深度发展。”


上一条:从母校到天安门:两代川影人镜头下的“阅兵时刻”
下一条:我校张沁老师主持申报的四川省文联2025年度重点文艺创作扶持项目获得立项